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新聞 / 國際新聞

中西合璧 民族團結


中西合璧 民族團結

專訪中國歌劇史上第一部以西藏爲題材的七場歌劇《多布傑》編劇和導演張遠文


【美南新聞記者Kathy Fan報道】近日記者在上海富民公寓采訪了原上海歌劇院副院長及國家一級導演張遠文女士。張院長今年86歲,並且剛剛失去了她親愛的戰友和丈夫。她在采訪中一再強調,要化悲痛爲力量,除了整理老伴的曆史資料以外,繼續促進中美文化交流,培養和引導年輕人愛國、愛民及文學藝術作品必須代表人民的根本信仰。



老人家滿懷深情的告訴我們她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1976年春,改革開放的前夕,她産生了用祖國西藏的素材編寫中國曆史上可能是第一部西藏題材的大型歌劇。《多布傑》(七場歌劇) 劉念劬曲,張遠文編導,趙國良舞美設計。



歌劇塑造了性格剛烈、正直無邪的西藏青年農奴多布傑,于參加1959年西藏修築公路的建設中,爲維護祖國統一,鞏固民族團結, 譜寫了壯麗的篇章。 在這中間他與美麗善良的藏族姑娘芭莎産生了愛情,爲追求光明與理想,戰勝重重困難,結爲終身伴侶。

爲創作這部歌劇,作者們曾到西藏各地區深入生活,收集、整理該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長達五個月。作品汲取了“堆謝”“果謝”“鍋莊”等大量西藏地區民間歌舞曲以及牧歌、情歌、苦歌、山歌,大歌等古典音樂和說唱音樂等素材進行創作,故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域特色。

歌劇在聲樂部分運用了混聲合唱,男女聲小合唱、無伴奏合唱以及從二重唱到八重唱等各種演唱形式,色彩極爲豐富。

此外,作品中有相當篇幅的交響性的器樂演奏段落,加之多層次的複調寫作手法對歌劇中的人物性格以及複雜的內心思緒和各種典型環境中激烈緊張場面的刻劃與描繪,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整部歌劇氣息寬廣,具有油畫色彩。並充分體現了氣勢壯大的合唱,舞蹈,舞美,交響樂等龐大的舞台效果。



首演中陣容以中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施鴻鄂爲主,聚集著當時上海歌劇界所有的領軍人物,達到了非凡的藝術效果。爲維護祖國統一,鞏固漢藏軍民團結,譜寫了壯麗的篇章並充分體現了新中國對西藏的關愛。



張院長1976年6月在西藏和藏民們體驗生活


張遠文曾任上海歌劇院一級導演、副院長,主要貢獻:導演作品60余部,代表作:西方經典《杜蘭多公主》、《托斯卡》由其首次成功導演介紹給中國觀衆。其次有浮爾第《茶花女》、《蝴蝶夫人》、《卡門》、《繡花女》、《貨郎與小姐》。 自編自導大型西藏題材歌劇《多布傑》,在滬公演26場,促進民族團結,至今影響極深。滬、港、台叁地聯袂之《西廂記》獻演于港地, 88藝術節。其它: 《江姐》、《怒濤》、《木棉花開了》 (獲文華演出優秀獎等)、 《櫻海情絲)、《巴黎的火炬》。 1999年11月導演音樂劇《中國蝴蝶》在鄭州公演,以及兒童話劇《深山探寶》錫劇、滬劇等。導演風格 “構思新穎、色彩斑斓、用墨如潑、手法機巧” 《摘自報章評論》,擅長將凝重的音樂化爲人物性格的沖突和行動, 使歌劇具有戲劇的震撼力量。如1990年爲上海藝術節壓軸首演的《杜蘭多公主》, 美國歌劇權威聲稱自己觀看過世界最好的杜蘭多演出,評論張導的導演和歌劇院的演出生動有趣, 突出東方情趣, 超過了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



張院長特別告訴我們她的人生和藝術生涯充滿著祖國,老領導,老同志和黨對她的培養和教育。她感歎地說“1989年放棄在美國的生活和工作回到祖國,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不但見證了叁十年來祖國改革開放的曆史,並貢獻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記者同時從美國費城,紐約市,克利夫蘭和大都會歌劇院主要演員中了解到:張導的編劇和導演水平爲推動中國歌劇事業國際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張院長退休後繼續爲社區和年輕藝術家們提供各種幫助。



我們深信張院長在45年前用編導歌劇《多布傑》的智慧和精神體現了黨,政府和人民充分團結民族兄弟,爲偉大民族複興高瞻遠矚地邁出了重要一步,曆史將永遠銘記著張導的藝術天才,對祖國的厚愛及對中國歌劇發展的貢獻。

(責編:泉深)